这些习惯增加糖尿病风险
习惯一:晚饭时间太晚
研究发现,早上8点前第一顿饭、晚上7点前吃最后一餐,更有助于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,晚餐时间太晚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。简单来说就是,晚餐时间越晚,血糖水平越高。对大多数人来说,睡前4小时内不吃东西,是避免糖尿病的明智选择。
习惯二:红肉吃太多
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,猪肉、羊肉、牛肉等红肉吃得太多,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。2023年,一项发表在《美国临床营养期刊》研究显示,每周只摄入2份红肉的人群比少吃红肉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高,且这一风险会随着红肉摄入量的增加而增加。这项研究纳入了超21万名参与者,持续长达36年,在此期间,有超过2.2万名参与者患上了2型糖尿病。相比摄入最少红肉的参与者而言,摄入最多红肉的参与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会高出62%。
习惯三:经常喝甜饮料
2025年1月,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在《糖尿病学》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:与很少喝甜饮料的人相比,每天喝超过2杯含糖饮料者,糖尿病风险增加41%;每天喝2杯以上含人工甜味剂饮料者,糖尿病风险增加11%(1杯饮料为240毫升)。研究共纳入超过19万名参与者,在平均15年的随访期间,共有19940人被确诊为新发2型糖尿病。更重要的是,运动也无法完全抵消甜饮料造成的伤害。
习惯四:饮酒
研究发现,有些啤酒的血糖指数非常高,比白米饭、白馒头、白面包、白糖还高。这是因为啤酒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由麦芽糖构成,其血糖生成指数与葡萄糖相当。那么,白酒、红酒会不会好一点?其实不然。酒精进入人体后最终都会转化为能量,每克白酒能产生能量7.1千卡。《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(2020年版)》中也明确指出:不推荐糖尿病患者饮酒。
习惯五:开夜灯睡觉
研究发现,喜欢开灯睡觉的人,第二天早晨胰岛素抵抗会加剧,导致血糖失控,长期如此可能会发展成糖尿病。2019年,有科学研究人员对43722名女性进行了5.7年的随访发现,习惯睡觉时开灯或开电视的人更容易长胖。相比睡觉时屋内没光源的人,这些女性体重增加5千克以上的风险要高17%,而发生突发性超重或肥胖的风险增加了22%和33%。
习惯六:睡眠不足
研究发现,每天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更容易患上2型糖尿病。睡眠时间短可能会通过多种机制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,例如导致细胞胰岛素敏感性受损等,且健康饮食不能抵消因睡眠不足而增加的糖尿病风险。换句话说,即使吃得再健康,睡眠不好也容易导致糖尿病。
习惯七:久坐不动
研究发现,与每天久坐时间不超2小时的人相比,每天久坐超过6小时的人患糖尿病等12种慢性病的风险增加26.7%。在久坐超过6小时的参与者中,每天用剧烈活动代替久坐1小时,可显著降低糖尿病、抑郁、慢性肝病、憩室疾病、睡眠障碍等5种慢性病的发生风险,降幅达11%~13%。
习惯八:长期缺乏运动
长期缺乏运动不仅会导致肥胖,还会引起糖尿病。《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(2020年版)》中指出,规律运动不仅可以帮助降低血糖,还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、改善体质、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,预防多种并发症。建议每周有氧运动、抗阻训练、柔韧性训练搭配进行。
来源:《大众卫生报》
作者:鲁洋
